——所有世界一流城市的地下,都是看不見的精細與智慧
牛津大學鮑德利圖書館是世界最美圖書館之一。據說為了藏書,圖書館地底全部挖空,由隧道相連,圖書被裝在盒子里通過傳送帶傳來傳去。數百年過去,漫步于牛津大學城的人們,仿佛依然能夠嗅到來自地底深處的裊裊墨香。
上世紀90年代,美國波士頓一鼓作氣拆除了所有高架,將立體交通網移植于地下,這座全球最有文化價值的城市也因此擁有了令人贊嘆的空氣質量和市容風貌。
其他如新加坡、東京、赫爾辛基、蒙特利爾等,幾乎所有世界一流城市的地下,都是看不見的精細與智慧。
近期,深圳道路開挖頻繁,廣受市民關注,也引發(fā)筆者好奇。
事實上,無論是城市空間里架空的“蜘蛛網”,還是裸露于地面的各類管線,不僅有礙觀瞻,且易存安全隱患,一旦出現問題,只能“開膛破肚”。
說到底,城市地下管道的規(guī)劃與利用,實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極其考驗城市規(guī)劃者的智慧,考驗建設者的匠心,更考驗市民的耐心和容忍度。
那么,有沒有一種解決方案,將電力、通信、燃氣、給排水等各類工程管線既集于一體又各自分工明確?能否讓保障城市順暢運行的“生命線”移入地下一勞永逸?如何前瞻性改造科學化施工,減少反復修補?
據筆者觀察,深圳目前正在以一城之力推進上述實踐。
深圳是一座“小城”。面積小,1997平方公里,相當于1/8個北京、不足1/3個上海;年紀小,城市建成至今不過才40年,人均年齡32歲。
深圳又是一座“大城”。經濟總量大,人口密度大,車輛密度大,人員流動性大,城市發(fā)展、更新速度快,由此帶來的全城水、電、氣等地下管線容量、負荷都超級大。
城市空間越小,地下管線的功能與作用就越大。一旦有礙,就容易引發(fā)城市內澇、道路塌陷、管線爆裂等事故。
“小城”如何解決大難題?可以說,僅在地下規(guī)劃建設方面,一向高標準嚴要求的深圳,所遇難題相對其他城市更早也更緊迫一些。
不妨借鑒他山之石。由于空間匱乏,新加坡一直以“向上”建高層建筑和“向?!碧詈T斓氐姆绞将@得新的發(fā)展空間,如今卻將目光投向地下,希望將公用事業(yè)、運輸、倉儲和工業(yè)設施修建于地下,其最具雄心的地下工程之一是通過管道將冷水泵入濱海灣周圍建筑物的巨大冷卻系統(tǒng),還有一條東南亞最長的地下高速公路、一個地下彈藥庫和一個在海床下用來儲存石油的巖洞。
深圳和新加坡類似??臻g小,騰挪余地更小,地下空間開發(fā)尚未形成規(guī)模。除了地鐵建設,目前開挖的大部分屬于補上歷史欠賬部分,如水污染治理,燃氣管網更新等,這些項目大都工期緊、規(guī)模小,較零散,很容易引發(fā)市民熱議。
越是看不見的地方,越要用心經營;
越是看不見的施工,越要保證質量;
越是看不見的規(guī)劃,越要超前且科學。
深圳的地下,不只是城市“生命線”的鋪設,更應有著眼長遠的防空、救災等設計。
越是美好的,往往越不能輕易獲得。人生如此,城市亦是如此。
波士頓中央大道隧道改造工程歷時15年才完工,工程復雜程度和難度都被世界公認,其對城市的貢獻卻是長久恒定的。
倫敦地鐵剛開始興建時,備受質疑,建設者幾乎是在一片反對聲中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條軌道工程。
值得慶幸的是,深圳這座“小城”,地下管網改造建成后,依靠看不見的健康“動脈”,城市管理運營將獲得質的提升,更好的深圳指日可待。而比這更美的,則是萬千市民對城市建設升級的理解與包容。(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