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巢收費事件仍在發(fā)酵。目前,中消協已表示“合理保管期內不應單獨收費”,并建議盡快將智能快件服務箱服務納入公共消費范疇。
4月30日起,豐巢正式啟動超時收費制,普通用戶只有12小時免費保管時間,超時需收取0.5元/12小時的費用。這一規(guī)定隨即遭到眾多小區(qū)和業(yè)主的反對,據媒體報道,在上海就有至少78個小區(qū)抵制豐巢出臺的收費政策,與此同時,還有蘇州、滁州、青島、廣州等地的小區(qū)業(yè)委會參與。
事實上,豐巢已經不是第一次因為收費問題站到風口浪尖。近兩年,豐巢曾經因為誘導用戶打賞被多次投訴,現在看來,此前的誘導式打賞更像是一種試探和鋪墊。
快遞柜扮演著收件人與遞件人之間的“中間人”角色。按照相關規(guī)定,快遞員需將快件送到收件人手中,而快遞柜的存在,則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收件人與遞件人。
提供了方便,就應該有相應的回報,這是快遞柜經營方的邏輯。但一方面,快遞柜是借用小區(qū)空間展開經營,且將快件放入快遞柜而非送貨上門,是收件人讓渡了部分便利和權益;另一方面,快遞員使用快遞柜是需要付費的,再向收件人收費,就是“兩頭吃”。
既然牽涉多方利益,就應該經過多方協商,而豐巢單方面宣布啟動超時收費制,頗有些“霸王行徑”的意味,這也是引發(fā)各方不滿的重要原因。
先用免費作為“敲門磚”擠進小區(qū),然后突然宣布收費,吃相確實不太好看。且正如有小區(qū)致豐巢公司的公開信中所說,在快遞的取送上本沒有豐巢快遞柜什么事,“豐巢在這里是橫插一腳截流的角色”。
進一步說,小區(qū)和業(yè)主既然可以讓快遞柜進來,也就有權讓它們出去,豐巢作為“客”,自說自話地宣布對“主”收費,這種反客為主的做法,確實不太高明。
豐巢宣布收費,與其背負巨額虧損不無關聯。財報顯示,豐巢2016年凈虧損2.5億元;2017年凈虧損3.85億元;2018年前5個月凈虧損就達到2.49億元。2019年凈虧7.81億元,2020年第一季度再次凈虧2.45億元,巨大的財務壓力,讓豐巢步履維艱。
快遞柜本身確實有存在的價值,想盈利也沒問題,但前提是要經得起市場和法律的檢驗。面對虧損,急不可耐、簡單粗暴地想讓用戶掏錢為自己擺脫困境,不是盈利模式出了問題,就是價值觀出了問題。
市場經濟需要遵從契約精神。業(yè)主、小區(qū)、快遞公司和經營快遞柜的企業(yè)之間,需要有明晰的契約,并依法依規(guī)辦事,而不能總想著通過搞點小動作謀求業(yè)主和用戶的利益。
從這個意義上講,引發(fā)眾怒的不是豐巢要收五毛錢,而是對法治和契約精神的不尊重。